本篇文章6638字,读完约17分钟

仰天长啸

长歌当哭

只为祭奠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父辈们

国殇墓园浮雕

从来都没有想过,一篇文章会带来如此天量的传播和巨大的影响。

更从来没有想过,四十年前那青涩少年的文学梦想,借现代传播方式之力,会以这样一个悲壮的题材和近乎龙卷风的方式来实现。

同时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广泛持久的传播,竟然没有听到一丝杂音,只有来自各个层面铺天盖地的赞扬声。

当然,大家也一定不会想到,如此流传甚广的文章,竟是出自偏居江南小县城一隅的一个仅有村办高中学历的小商人之手。这样的境况,不敢说绝后,至少也是空前。

我五十八年人生经历所得到的所有赞誉,都不及此文章带来的赞誉于万一。

盛况之下,我却反而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心中殊无欢畅之感。因为我十分清楚,拙文的流传,不是我有多感人的壮举,多优美的文笔,那是拜365万抗战牺牲的忠勇将士忠魂所赐,忠魂飘荡于中华大地上空,终于有机会与仰望星空,未忘恩义的百万读者有了一次深沉的对视!而我,只是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做了一回那段悲壮历史的搬运工。

敬仰英雄,毋忘历史!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古时文人行文,常有写后记或跋之习惯,记录创作动机,写作过程及发布后的社会反响。短文虽拙,却也敝帚自珍。今仿古人之风,鹦鹉学舌,也写上一篇《后记》,既向公众直抒胸臆,也算对阅读过拙文的百万读者有所交待。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我们一行六人,历时十四天,自驾行程八千公里的寻访祭拜忠魂之旅,事先是做了一番功课的,全民抗战十四年,仅正面战场大会战就二十二场,大小战役战斗不可胜数,哪怕以毕生的精力去祭拜也是挂一漏万,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至为惨烈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处血战地,以石牌始,经常德、衡阳、腾冲、缅甸密支那,以龙陵松山终。我原打算回来后整理一下头绪,慢慢写一篇记录此行及宣传抗战功绩的文章。但十四天的寻找忠魂之旅对我内心产生了撕心裂肺般的强烈震撼,以致于回来后的三四天里,我天天脑袋嗡嗡作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满眼晃动着血战场景,满耳回荡着厮杀声,久久无法释怀,无法排遣。我当时觉得整篇文章已如潮水般要决堤而出了,于是从第五天开始动笔,用了三个晚上时间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未作任何改动。

盛夏之晚本就十分疲倦,我又不会电脑打字,只能端坐桌前,奋笔疾书。写至半夜已疲惫不堪,但手中之笔却停不下来,干脆半躺在躺椅上,膝上垫着一本杂志,上面铺开白纸,眼含热泪,笔走龙蛇,夜深人静中,只听得笔尖沙沙作响之声,写到动情处,热血涌将上来,似乎要将胸膛冲破。

写完最后一个感叹号时已是后半夜,我推开窗户,但见半天残月,凄清如许,念及今晚惨白月光同样残照长眠于异域野人山的5万孤魂,悲中从来,情难自抑,满腔悲怆无处宣泄,长啸一声,抓起桌上的钢笔奋力掷向窗外……

国殇墓园

完稿后,我照例又请智国兄为我作了排版并借其公众号《老赵的记事本》首发。我将此文发朋友圈前写了简短的几句引言:

“……本人几十年来从未为自己及企业做过任何形式的宣传,也不愿被关注,但365万忠勇将士的鲜血不应该被遗忘。因为我们世世代代欠他们还不完的恩情!”

时隔半年后的今天,虽然文章大火,但我仍是同样心情。

尽管预感此文发布后阅读者不会少,但火爆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

至七月底,仅公众号显示的阅读量已逾6万,尤以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当天就超万,创下了私人传播方式的天量。一个月内,国内著名网站腾讯、搜狐、新浪微博纷纷转发。

十月十日,拙文被关爱老兵的同道中人传至《印象贵州网》后,几乎产生了核裂变式的扩散。国内重量级的今日头条、网易当天转发。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一向以庄重著称的《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也在当天全文转载。此后几天又有十八家国内知名网站纷纷转发,台湾《海峡两岸》杂志也以十一页的篇幅全文刊登。

近日,香港百年老报大公报《大公网》转发拙文后又掀起滔天巨浪,海外知名媒体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新闻网、美国华尔街报、彭博新闻社、欧洲时报、西班牙新华报、俄罗斯真理报、意大利侨网、澳大利亚澳洲之声报、波兰网、韩国新闻网、加拿大红枫林新闻网、迪拜新闻网等60家中文网站纷纷转发此文。

至此,国内所有知名网站都已转载拙文,仅《人民日报》人民号及《印象贵州网》有数据显示的阅读量已分别达到54万和18万,粗略估计,国内阅读量已达数百万,海外华人阅读量超百万几无悬念。

《印象贵州网》《人民日报》公众号等转载此文

值得一提的是,我对现代传播方式的认知十分粗浅,此前与上述所有网站、报纸、杂志素不相识,从无交集。众多媒体转发此文,大概是他们觉得值得一发。

我从来不信迷信,也不信鬼神,但此时我却多么希望人死后有心灵感应。

忠魂浩荡,长风浩荡,飘荡于中华大地上空的忠魂和游荡于缅甸战场的异域孤魂,如果有心灵感应,知道时隔近八十年之后还有这么多受他们荫庇的子孙后代在记挂、感恩他们,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国殇墓园纪念碑

感谢所有刊登、转发过《寻找飘荡的忠魂》的网站、报纸、杂志,是你们的担当精神和大力传播,使更多的人知晓那曲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泣血悲歌!这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了,如果有许多民众在安逸富足之余,尚能偶尔忆及当年为国征战血洒疆场的先烈,大众传媒的力量居功至伟。

尽管所有网站都无一例外的在文末要加上一段“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网站仅提供发布平台”。我知道这是网站为规避政治、法律风险的惯常做法,而且对所有文章都一视同仁。纵是如此,我也已感激涕零,敬佩莫名!同时,这么庞大的阅读量也足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全球知名报纸、网站华文版纷纷转载此文

我从小就听闻文责自负的规矩,今日更深谙此道。英勇父辈们为保家园不为外敌蹂躏,生死都已置之度外,我们受恩泽的后辈为缅怀英烈做番祭拜写点小文让子孙后代永感大恩这是常人应有之义,凭良心行事,何忧之有?用胡琏将军的话说,“吾何惴焉?”只要能为宣传抗战,关爱老兵尽点微薄之力,我个人得失不足挂齿,个人荣辱又何足道哉?

《寻找飘荡的忠魂》手稿被诸暨市人民银行行长吕永华先生要求收藏。他一提出,我不假思索的送给了他。后来文章大火,他开玩笑说:“今后你成大作家,我靠你的手稿可养下半辈子了。我答曰:“但愿有那天”。

当然,他也知道,我根本不会在乎是否成为大作家或小作家,但是如果因此文而使千千万万的人敬仰英烈,铭记历史,那真是我祖上积德,烧高香了。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

文章发出后,朋友圈及公众号里的留言十分精彩、感人。我感叹:留言的水平早已超出正文。留言众多,无法一一罗列,让我摘录几段最为出彩及最有思想的吧: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孙女卫修宁大姐留言:您为还原抗战历史及关爱老兵所付出的心血和大爱,历史会记住的。

国军102师师长柏辉章中将孙女柏梅大姐留言:情怀深重,感人至深。

中国远征军新一军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外孙晏欢兄两次转发此文并留言:壮举、雄文,感人肺腑,热泪盈眶。

抗战中叱咤风云的飞虎队王牌飞行员,88次升空作战,击落6架日机,自己也数次被日军击落,大难不死的功勋飞行员吴其轺之子吴缘大哥留言: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中华民族的忠魂!(吴大哥满门忠烈,四伯吴其璋牺牲于密支那,所以他几十年来只做寻找关爱老兵一件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正军级退休干部留下了非常精彩的留言:

这篇文章的分量很重:沉重、厚重、郑重、庄重!字里行间翻卷着历史风云,回荡着民族正气,激扬着家国情怀,令人震撼、令人动容。在那场决定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无论哪个党派,为国血战、为国尽忠、为国捐躯的烈士们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从此文中,又一次感受了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惨烈和悲壮,见证了国军将士的忠勇和刚毅,认识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经曲折却依旧生生不息的原因。谨赋一韵述怀。

七绝

读《寻找飘荡的忠魂》有感

江山难觅旧时痕

犹记烽烟碧血魂

一纸雄文挥洒处

千秋正气映乾坤

国内官方最权威的滇缅抗战史专家,著名军旅作家,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余戈先生两次转发此文并分别用了以下引言:

壮哉此行、雄哉斯文、奇哉此人!

上苍派来人间为历史善后者。

(仰慕已久、素未谋面的余兄作如此至高评价,愧不敢当。)

国内民间最权威的中国远征军战史专家,曾数十次去缅甸寻找战争遗迹的戈叔亚先生留言:陈兄此文荡气回肠,看出陈兄苦心,谢谢!

著名滇缅抗战史田野调查专家,民间学者章东磐先生留言:兄此行串起了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几处地标,使地理染上了历史的血色。

著名城市形象片导演,满腹经纶、文采斐然的 高小龙先生转发此文时留言 :江南出文人、雅人,这些年也颇见识了几位如本文作者陈先生这样情怀炽烈的义人。

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教授有感于多种渠道读到拙文、留言:凡有井水处皆歌陈文。

曾为记者、现为律师,一直自谦为我弟子,其实文才堪为我师的方炼先生留言:陈老师此文,黄钟大吕,笔底波澜,夜深人静中读来,竟分明听见血管中热血呼啸的声音,这样的阅读体验,违之久矣!

曾为名牌大学生,现为诸暨私营企业主的钱鹏宇先生留言:陈老笔下的民国风骨不应该只是我们的过去,而是我们未来应有的样子。(居然第一次被人称作陈老)

一位留名叫成忠的网友留言:这才是作家,文学家,时代的呐喊者!(什么家都不是,只是呐喊者)

滇缅抗战重要战场云南龙陵县杨县长通过一位现役将军朋友引荐加了我微信,对我们寻访忠魂之旅表达了敬意。龙陵是国内少有的保存抗战遗址较多的地方,我给这位年轻的县长发了短信,说:年轻代的政府官员中只要有你这样关注历史的人在,抗战的历史就不会消亡。

刊有《寻找飘荡的忠魂》的台湾杂志《海峡两岸》

抗战胜利至今已七十四周年,当年即便是二十岁的小伙子,活到现在也已是油尽灯枯、风烛残年了。我自十年前开始参与关爱老兵从未间断,此前几乎都是悄悄进行。我对被资助的老兵们唯一的要求是千万不要提我名字,对任何关爱老兵公益机构的捐助也最多让他们登记为陈先生。但文章发表后,我痛感先贤牺牲之壮烈及幸存于世老兵之珍贵,觉得应带动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历史、关爱老兵,所以,我的想法稍有改变。不久前,当我们诸暨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周勇先生征询我今年的捐助是否留一下实名时,我略加思索,给他回了一条短信:我们凭良心行事,正大光明,不必再遮掩了。

寻访忠魂之旅回来后,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相关的活动,我觉得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给老兵以最后的尊严,哪怕是迟到的尊严,不亚于一场救赎,只有这样,我才于心稍安。

我提早半年向诸暨的二十五位幸存抗战老兵发放了本计划安排在年底的慰问金,每人一万,去年年底是三十位,也是每人一万,仅半年时间就走了五位,所以我不敢懈怠,打算直到将老兵全部送走。

常德的志愿者与我联系,说读了我的文章十分感动,并说有一个参加过常德会战的老兵生活贫困,常德志愿者每年送每位老兵300元。我给其回复:请迅速查明老兵身份,如参加常德会战就帮我送1万。我打算:如是余程万将军八千虎贲之师打到最后的200个虎贲种子之一的,就奉送5万。老人家很诚实,坦陈不是虎贲种子,我即汇了2万,1万送会战老兵,另1万嘱常德志愿者酌情分送其他老兵。

文中提及我们诸暨的老兵黄森,也是参加过常德城外围救援的79军上尉连长。诸暨幸存老兵中参加过著名惨烈战役的以他为甚,所以我对他有了一份特别的敬意。文章发后不久恰逢端午节,有朋友给我送来一个四斤重的野生大甲鱼,我立即请周勇将甲鱼送到黄老家中。黄老当场给我打了电话,九十六岁仍中气十足,说:“你送来给我吃干什么?我都九十多岁的人了,你这样的大好人自己留着吃点健健(诸暨话健康强壮的意思)。”我大笑回答:“你们健了,我就健了。”

参与关爱老兵活动

也有朋友调侃并好心提醒我:你文章中算是与常德较上劲了,公开承诺捐款是否会有不便。我答曰:我无心也无力跟谁过不去,常德城内巨大的牌坊保留至今,足见当地政府及百姓忠义。但常德保卫战这一至为惨烈的历史,常德没有一个官方的纪念馆确为憾事。如果常德今后要建了,我有什么不便捐的?届时建这样一个记载天地正气、功彪千秋的场馆,我等若能为这样弘大的历史传承尽点微薄之力,躬逢其盛,何其幸也!还是那句老话:愿成为官方以外最大的捐助者!陈某人行走江湖几十年,倒是从未失信于人,更何况此番是面对上百万人的公开承诺。

我们诸暨的热心志愿者团队于十一月三十日举行了题为“敬仰英烈,毋忘历史”的大型活动,邀请了浙江地区44位老兵参加,平均年龄九十五岁,我提供了经费支持。由于大多都曾见过,老兵见了我拉着手非常亲热。主办者请我上台讲话,我本从无抛头露面习惯,面对一众老兵殷切的眼神,我无法推托,上台讲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讲给老兵的,我说:“当年有你们这些浴血奋战的英雄父辈在,中国就不会亡!”

第二句是讲给志愿者的,我说:“现在,有你们这些未忘恩义的志愿者在,抗战的历史就不会被遗忘!”

第三句是讲给大家,也是讲给我自己的:“让我们给这些当年奋勇杀敌的英勇父辈们以最后的尊严,给这些风烛残年的忠勇之躯以温暖的拥抱吧!”

关爱老兵志愿者与老兵聚会

〈寻找飘荡的忠魂〉一文搜索网页

文章发表后,居然好几次有素无联系的人托朋友来请我吃饭,理由是看了文章后十分感动,觉得是为我们诸暨人争了光。我当然欣然赴约,那几顿酒,喝得真是酣畅。

也有老友嚷嚷着要我请客。

我十年前在北京工作时,有朋友送我辗转得来的中国海军、中国空军纪念酒各一瓶,我一直收藏至今,此次打算拿出来喝他个一醉方休。但当我拿起这两瓶酒,一眼瞥见中国海军、中国空军字样,脑子里忽如电光火石般浮现出几个数据和场景。

在惨烈无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共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飞机被击落,空军几乎已打残,海军则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以至于后来在重庆庆祝抗战胜利的游行中,组织者竟然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成建制海军单位,最后只找到几十名散落各地的原海军人员和退役的海军老兵。就这样,这些残留着大海印记,历经九死一生的海军人员满含热泪,互相搀扶,举着一块“中国海军”的条幅,代表着已经打没了的中国海军,跟在已经打残了的中国空军后面,参加了这场令人耸然动容的大游行。队伍行进之处,沿街民众无不潸然泪下……

仅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作战伤亡达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伤亡高达365万0405人。

而中国从西到东的国土跨度是5200公里,也就是520万米。

我们这牺牲的365万0405位将士,如果以他们平均身高1.65米计算(因为当时国家贫困,人们普遍营养不良,个子不高),他们倒下的身躯连接起来,长度将达到602万3168米。他们的忠勇之躯,将足以覆盖我们可爱的祖国从西到东的长度!

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还有比这更悲壮,更直观的解释吗?

没有了!

想到此处,我再也不想喝那两瓶酒了。我把酒仍然放回酒柜,留待下次祭拜空军海军忠魂时洒给长眠于万里海空的英灵们吧!

近日,从我们去祭拜过的缅甸密支那传来两则消息。

一则来自民间:陪着我们在密支那一路寻访的远征军老兵后代杨玲玲大姐家中遭遇火灾,生活陷于困顿,我立即给她汇了3万元。虽是杯水车薪,但多少也给她带去了来自祖国的温暖,让她感到当年他父亲的血没有白流。

另一则来自官方的消息则差强人意,令人喜忧参半。

我们去祭拜过的远征军遗骸,本来是孙春龙团队千辛万苦找到并拟运回国内建造陵园安葬的,云南施甸县政府已准备了建造陵园的山地。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搁浅,我们去祭拜时遗骸暂时安放在一个类似仓库的十分简陋的地方。近日,中国驻缅甸大使宣布将在密支那为这些遗骸建永久存放纪念设施。

喜的是:国家层面终于没有忘记当年为国征战的忠魂,在那场战争结束长达近八十年之后,忠魂无寄的英烈首次有了国家层面的接纳和祭奠。

忧的是:当年浩浩荡荡出征缅甸的十万大军,大都已成了异域孤魂,有幸能找到者为数寥寥,弥足珍贵的忠骸,回家之路为什么如此艰难?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魂归故里的习俗,为什么当年血洒缅甸的忠魂还要在异域飘荡?忠魂遥望故园,他们眼中的故国会迷离模糊吗?

当然,个中缘由涉及面太广,我无力也无从探究。

文章发表后,当然收到许多朋友短信,尽管有许多溢美之辞令我消受不起,但我无一例外都认真阅读,并一一作了回复。

我回复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总算为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父辈们仰天长啸了一回!

是为后记!

作者:陈永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远 征 大 酒 店

微信公众号:寻找飘荡的忠魂